公司新闻

砥砺奋进三十载 再立潮头续华章——安徽建工水利深耕合肥赋能大城蝶变

时间: 2025-09-12 08:26:13

三十载春华秋实,三十载砥砺深耕。从1992年承建当时合肥地标建筑——古井假日大酒店起步,安徽建工水利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建工水利”)在合肥这片沃土上深深扎根,早已枝繁叶茂、蓬勃生长。如今,700余名在肥职工日夜兼程、聚力攻坚,在肥年产值突破60亿元大关。他们以建设者的铁肩担当,为合肥城市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在广袤的江淮大地上,一笔笔书写着新时代的筑梦华章。筑城匠者:塑造城市品质空间一柱一梁精工构筑,一板一墙匠心营造。从1992年拔地而起的当时安徽第一高楼——古井假日大酒店,到2024年落成的新站工人文化宫,安徽建工水利以匠心为笔,以品质为墨,为合肥这座城市倾力打造时代地标。1992年,31层的古井假日大酒店傲然矗立于长江中路,以148米的高度刷新了合肥的城市天际线。这座合肥首家五星级酒店不仅是城市的新地标,更成为推动合肥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其典雅大气的建筑风格、行业一流的配套设施,为合肥的对外交流树立了新标杆,成为当时重要接待、国际会议的首选之地,为合肥招商引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合肥古井假日酒店2015年建成的安徽省政协办公楼,则以现代建筑科技诠释了政务建筑的新高度。项目采用多项创新技术,让该项目相继荣获“琥珀杯”“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2024年,安徽建工水利匠心打造的合肥市新站工人文化宫正式落成启用,这座总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城市新地标,以其完善的设施和丰富的功能,成为合肥市又一闪耀的“城市会客厅”。自运营以来,文化宫已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的常态化服务机制,真正实现了“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建设目标,成为新站区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的重要载体。合肥新站工人文化宫从刷新天际线的商务地标到温暖民生的文化空间,安徽建工水利以毫米级的精度雕琢城市肌理,用全产业链的建造智慧服务城市升级。每一栋建筑都是时代的注脚,每一处空间都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大湖名城”绽放时代光彩。开路先锋:打通城市交通命脉一桥一路坦途通达,一隧一轨纵深贯通。从2006年横空出世的金寨路高架,到2025年即将合龙的合肥“大外环”,安徽建工水利以开拓为引,以担当为基,为合肥这座崛起之城编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一条金寨路,半壁庐州城”。2006年金秋,合肥首条高架——金寨路高架破土动工。在这场载入城市发展史册的建设攻坚中,安徽建工水利以“三天一立柱”的速度,创造了城市建设的崭新标杆。500多个日夜里,建设者们克服了老城区地下管线复杂、交通疏导压力大等重重困难,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创下了多项施工纪录。2008年2月5日,这条全长7.2公里的“空中走廊”建成通车,犹如一条巨龙横贯城市南北,将主城区与经开区的时空距离从40分钟压缩至10分钟,不仅极大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更开启了合肥的“高架时代”。合肥金寨路高架桥长江中路,这条承载着几代合肥人记忆的“安徽第一路”,在2017年岁末迎来华丽蜕变。安徽建工水利承建的长江中路提升改造工程,以“修旧如旧”的匠心精神,在保留原有法国梧桐的基础上,打造出集交通、商业、文化于一体的城市景观大道。工程采用了新型透水混凝土、智能交通系统等多项创新技术,让百年梧桐与现代化双向八车道和谐共存。改造后的长江中路,既延续了历史文脉,又注入了时代活力,成为展示合肥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在高速公路建设领域,从1991年合宁高速的“开山之作”,到2017年改扩建的“升级版”,安徽建工水利两度参与这条“安徽第一高速”的建设。在合宁高速大龙段建设中,建设者们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等困难,创下了多项施工纪录。如今,这条连接皖苏的黄金通道日均车流已突破10万车次,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纽带,见证着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2025年,合肥交通建设再谱新篇:2月,安徽建工水利参建的合肥“大外环”北环线——滁合周高速全线贯通;8月,西环线淮桐高速建设如火如荼,预计金秋十月完成主体工程。这条总长300公里的都市圈环线,犹如一条璀璨的“金腰带”,即将为合肥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滁合周高速合肥段从“安徽第一高架”到“安徽第一路”,再到“安徽第一高速”,安徽建工水利人用智慧破解难题,用匠心铸就品质,在江淮大地编织起“五纵十横”的交通网络,为合肥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贡献交通力量。治水兴城:碧水润泽庐州大地一渠一闸惠引清流,一堤一坝永固安澜。从合肥人民的“大水缸”——龙河口引水工程,到正在建设的引江济淮二期合肥市大官塘及五水厂加压泵站工程,安徽建工水利以智慧为源,以生态为本,为合肥书写人水和谐的生态长卷。2024年1月6日,安徽建工水利参建的龙河口引水工程正式通水。这条52.66公里的供水“大动脉”,将大别山区的清泉引入合肥,年输水量达1.2亿立方米,相当于10个西湖的水量。通水一年多来,已惠及肥西县全域及经开、滨湖部分区域55万居民,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源”。龙河口引水工程在引江济淮这项世纪工程中,安徽建工水利勇担重任。从派河口启动工程到引江济巢段小合分线,从江淮沟通段到二期工程,建设者们攻克了膨胀土处理、大跨度渡槽施工等多项技术难题。工程采用BIM+GIS数字化管理,实现了“智慧建造”,打造出这条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我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引江济淮派河口泵站枢纽工程巢湖治理是合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章。安徽建工水利先后承建庐北大圩、黄陂湖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在紫荆村H型河道治理中,通过生态护坡、人工湿地等新技术,让昔日黑臭水体蜕变为村民休闲的“生态走廊”。如今的巢湖,水质稳定保持Ⅳ类,部分区域达Ⅲ类,一湖清流正逐渐成为美丽合肥的生态底色。作为水利建设的“国家队”,安徽建工水利的足迹遍布江淮大地。从新中国第一坝佛子岭到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从国家治淮重点工程蚌埠闸到南水北调工程,累计参建重点水利项目超百项。16项工程入选水利部“人民治水·百年功绩”工程,铸就了治水兴邦的辉煌篇章。2024年9月,引江济淮二期工程迎来重要节点——合肥市大官塘和五水厂水源加压泵站正式开工建设。作为长江水入肥的“第一座超级驿站”,这座泵站将成为合肥千万市民的“生命之源”。从引水工程到巢湖治理,从防洪保安到生态修复,安徽建工水利以毫米级的精度守护城市水安全,用全产业链的智慧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每一项工程都是为民造福的生动实践,每一处水域都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庐州大地”的水更清、景更美、城更宜居。科技赋能:智绘建设新未来一屏一码智控全局,一机一芯数联万物。从BIM可视化技术到“精云”智慧工地系统,安徽建工水利以创新为擎,以科技为翼,引领工程建设迈入“数字孪生”新时代。在长丰县幼儿园项目现场,BIM技术正演绎着“数字建造”的精彩故事。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这套系统就像给工地装上了‘智慧大脑’。”通过三维立体模型与实时监控的完美融合,管理人员可随时调取任意施工部位的完整数据链,从设计参数到施工进度,从质量验收到材料溯源,尽在“掌”握。钢筋工张师傅对此深有体会:“以前要翻十几页图纸,现在扫码就能360°查看构件模型,连标准施工动画都能随时学习。”数据显示,该项目应用BIM技术后,施工效率提升35%,材料损耗降低22%,质量问题返工率下降60%。无人机巡检系统则如同不知疲倦的“空中卫士”,搭载AI视觉识别技术,实现24小时全天候自动化飞巡。这套系统可精准捕捉未佩戴安全装备、违规操作等11类安全隐患,同时自动采集施工进度数据,巡检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8倍。“精云”智慧工地系统是安徽建工水利自主研发的“数字中枢”,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人员、物料、机械的智能化管理。目前该系统已在百余个项目成功应用,其中合肥高新区防水排涝工程就是典型范例。该工程涉及24条市政道路,总长76公里,通过为每位工人配备智能安全帽,实现了对302公里管线施工的“安全+考勤”一体化管理。创新引擎持续发力。安徽建工水利现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专精特新企业2 家。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各类专利3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工法200余项。先后斩获鲁班奖、詹天佑奖、大禹奖等多项行业顶级荣誉。每一座奖杯都镌刻着创新者的智慧结晶,每一份荣誉都见证着建设者的科技追求。从BIM技术到智慧工地,从数字建造到智能管理,安徽建工水利用数字化赋能工程建设新未来。每一项技术创新都是行业变革的生动实践,每一个智慧应用都承载着建设者的匠心追求,让“数字建造”的蓝图更加清晰、高效、智能。三十载风雨兼程,安徽建工水利与合肥这座城市血脉相连;万千个日夜坚守,匠心精神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从148米的城市天际线到300公里的都市外环,从大别山的清泉到巢湖的碧波,他们用匠心铸造城市脊梁,以科技赋能建设未来。每一栋建筑都在诉说奋斗的故事,每一条道路都在延伸发展的梦想,每一处水利工程都在润泽民生的希望。站在新的起点,安徽建工水利将继续以“筑城匠者”的匠心传承、“开路先锋”的使命担当、“治水兴城”的智慧韬略、“科技赋能”的创新锐气,在合肥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壮阔征程中,谱写更加辉煌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