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变形记 | 霍邱县邵岗乡坎山村的“乡愁” 与 “新生”
in 基层动态 by ahslgl
清晨阳光洒满霍邱县邵岗乡坎山村的田野,农耕馆外的稻草人摆件与远处稻田相映成趣,乡创学院的玻璃幕墙折射出柔和光影;大庙口袋公园里,村民或在健身器材上舒展筋骨,或带着孩子在花丛旁嬉戏…… 自坎山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项目开工以来,经数月精心施工,昔日建设忙碌渐次褪去,如今村庄以“环境美、功能全、有特色”的崭新面貌,勾勒出和美生活的清晰轮廓。作为坎山村和美乡村建设的核心载体,该项目创新采用O+EPC(运营+工程总承包)模式,由公司全程统筹设计、施工与运营前期规划。推进过程中,项目始终坚守“立足乡土特色、兼顾生态与实用”原则,将乡村肌理、农耕文化与现代生活需求深度融合。项目启动之初,公司团队便深入调研村庄现状,聚焦村民最关切的环境改善、文化传承与休闲需求,锚定农耕馆、乡创学院、污水治理、大庙口袋公园四大核心节点,稳步推进建设落地。如今走进坎山村,四大完工节点已成为乡村“新地标”,既填补了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空白,更让乡村景观焕发独特活力。农耕馆里,乡愁有了归宿。这座承载村庄农耕文化的核心空间,以“传统农房风格+现代展陈技术”精心打造。内部木质展架上,犁、耙、纺车、老式水车等近百件农耕老物件整齐陈列;墙面彩绘生动再现“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事场景。开馆以来,这里不仅成了村民追忆乡愁的“精神驿站”,更吸引周边乡镇游客纷至沓来,成为传播坎山农耕文化的重要窗口。以“赋能乡村、培育人才”为定位的乡创学院,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内设培训教室、创客空间与农产品展示区。目前,学院已配齐多媒体教学设备与乡村创业指导书籍,未来将联合农业部门、专业机构,开展种植技术培训、乡村电商实操、手工艺品创作等课程,为坎山村培育“懂技术、爱乡村、能创业”的本土人才,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从“输血”向“造血”跨越。针对过去村庄污水乱排、影响环境的问题,施工方重点推进污水治理工程,累计铺设污水管网8000余米,建成3座分散式“小三格+人工湿地”处理设施,实现村民生活污水“应收尽收、达标排放”。如今,村里昔日淤塞发臭的沟渠恢复清澈,岸边重现菖蒲、芦苇摇曳的景致,生态环境的改善让村民们由衷感叹:“空气里都少了异味,住着更舒心了。”大庙口袋公园内,烟火气里藏幸福。利用大庙旧址周边闲置空地打造的“口袋公园”,成了村民日常休闲的“新去处”。青石板步道蜿蜒其间,桂花、紫薇、红叶石楠等景观植物错落有致,搭配休闲长椅、儿童摇摇马与健身器材,构成“一步一景、可游可憩”的景观空间。傍晚时分,公园内总能传来孩童的笑声与老人的闲谈,曾经的“杂乱空地”,如今已是坎山村最具烟火气的 “幸福角落”。项目过程推进中,公司始终恪守“村民主体”理念,通过“庭院夜话”“村民代表座谈会”等形式,反复征求村民对节点设计、功能布局的意见。农耕馆征集老物件时,村民踊跃响应,不少老人主动捐出家中珍藏的农具;规划大庙口袋公园健身器材时,施工方根据村民建议,专门增设适合老年人的太极揉推器与漫步机。“以前村里没个正经休闲处,污水沟夏天还发臭,现在不仅环境干净了,有农耕馆能看老物件,还有公园能遛弯,这变化真是想都不敢想!”家住坎山村大庙组的王大叔,每天都会带孙子去口袋公园玩耍,谈及项目带来的改变,他满脸笑意。村民的认可,正是公司持续推进项目建设的满满动力。坎山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O+EPC)项目已初显成效,为村庄蜕变筑牢根基。下一步,公司将持续推进后续工程,重点实施村内道路 “白改黑”、农房外立面改造及特色民宿打造;同时联动运营团队,提前布局农耕体验、乡创产品销售等业态,推动工作重心从“建设乡村”向“经营乡村”转变。